Misplaced
满脑的画面:无论怎么跑动、翻滚,都逃不出圈圈。
人被锁死,心也被隔开。
再怎么用心,头脑一片空白。
努力将脑及心联系起来,嘴里吐出的还是一堆毫无意义的废话。
原来自我审检功能已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
其实,很讨厌参加集会。
每当同学会、家庭聚会来临,还是抱着“再给一次机会”的心态出席。
是给同学、家人面子吗?可能,这也只是自我逻辑化后的最常用借口。
踏入会场不到5分钟,又开始后悔。
即像电影里的画面:周围的人都在忙着叙旧、吃饭、打牌、玩 Playstation、说人是非……我化身变成隐形的主角,在场景中活动自如却动作僵硬。
真的不该出现。
此时的我,真的很清醒。
死去活来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成为超级鼓手。
不愿面对的事实是:我,没有节奏感!
因此,一拿起打击乐器就头痛。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身体只要一开始舞动,即可弥补这一不足。
没有节奏感的我,偏偏最痛恨葬礼音乐。
原因:这时的音乐最不协调、最没有人情味、最没有节奏感。
亲属皆在痛哭,为什么音乐这么 techno?
哭声和音乐参杂在一起,一片混乱,到底谁才是主角?
人应经走了,为什么还要奏乐?
吵死人!
小时候参加葬礼,灵屋是一大景点。
只要参观过灵屋,就可知葬礼排场有多大。
若是三、五层楼的豪华别墅,旁边又置着金山银山,丧家必给你介绍一番。
而参观者在乎的是门牌号码。(听说很灵验。)
最被忽略的是摆在灵位两侧的童男童女。
他们的任务是静静地侍奉往生者。
不太喜欢这两个人,
因为恐怖片都这么演:一辆灵车突然启动,里面坐着的必然是面无表情的童女。
毛骨悚然!
Suicide Bunny
中学时期,曾有段时间一直感到失落。
曾萌起自杀的念头。
我们这一区那时最流行的,算是跳楼吧。
一年都有好几宗案件。
最轰动的是70、80年代的新加坡美姐由司机送回15楼旧家,
一跃而下
差点吓死在楼下打羽毛球的两个小学生。
母亲教过一个舒缓心情的方法。
在心情烦闷、倍感无助时,
到窗前做深呼吸,
渐渐就会一切舒畅。
绝对不会往下跳。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4 comments:
Me also feeled the same as well! :0
maybe we should start designing our very own funeral's OST (original sound track) to be played during our funerals, so that the living can be spared from being tortured by those shrill noise :D
I'm starting to like the joy in song's funeral OST draft.
hee, very "sad" to hear the joy, but very "joyeous" to know the sadness.:)
noise, maybe that's the best way to relieve....?:0
Post a Comment